中信大厦
商业租赁/写字楼专线电话 4008077135

北京中信大厦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0号院1号楼,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领头兴建开发,中国尊大厦坐落于北京CBD,地铁CBD线1于10号线。租赁楼层Z4区43-56层、Z6区73-86层,租赁面积约3000平方米/标准层,包含全装全配之服务式办公室。该大楼为北京最高建筑。


1583160964920449.jpg

占地面积114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3.7万平方米,地上35万平方米、地下8.7万平方米。高度达到528米,地上108层,地下8层。塔楼宽度底部为78米,中部收分处宽度为54米,顶部宽度为69米。顶层观光平台净高达18米,挑空3层的无柱空间,可以360°俯瞰北京,是全球超高层建筑中最高最大的室内观光平台。集甲级写字楼、会议、商业、观光以及多种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优质项目。


电梯:全球首创超500米的JumpLift跃层电梯。集甲级写字楼、会议、商业、观光以及多种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



电梯系统:大厦配置电梯140部,垂直电梯100部(含双轿厢穿梭电梯21部),自动扶梯39部,电梯总长与大厦高度比为全球第一,垂直交通快速便捷。


新风品质:采用4+1级过滤系统,PM2.5可控制在50μg/m³内。气流组织考虑空气全面净化,高效去除TVOC和苯系物。


空调品质:温湿控制,健康舒适。大厦空调室内温度稳定控制在夏季为24℃,冬季为22℃,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夏季为50%,冬季为35%,新风量50 m³/h˙p,噪音控制在NC40,舒适度为I级。


楼宇功能分区:

1682766640271401.jpg

Z1-Z3区 5-42层中信银行使用

Z5区 57-72阿里巴巴

Z7区 87-102 中信集团使用

中信大厦拟定出租楼层

Z4区43-56 层 

Z6区73-86层

整层:2770-3095建筑平米

写字楼大堂层高16.7米,标准层层高4.5米,净高3米,行政楼层层高5米,净高3.5米。

办公楼交付标准:矿棉板吊顶,乳胶漆墙面,架高地板。



项目集甲级写字楼、观光以及多种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是全球第一座在地震8 度设防区超过500m的超高层建筑,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首都新地标。项目创造了8项世界之最、15项目国内纪录。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KPF建筑师事务所,TFPFarrells建筑师事务所,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奥雅纳工程顾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机电设计:Parsons Brinckerhoff Consultants Private Limited,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98f5b8b8138e120d3026591bf858fe9.jpg

8项世界之最

1、按抵御8度地震烈度设防的世界最高建筑—528米;

2、全球超高层建筑中最高最大的室内观光平台(净高约18米,挑空3层的无柱空间,360度俯瞰北京城);

3、世界最大截面的多腔体钢管混凝土巨型柱—64平方米;

4、双轿厢电梯(观光穿梭电梯OS-01~03)提升高度全球最大—508米;

5、施工用跃层电梯(TX-01)提升高度全球最高—514米,提升速度最快—4米/秒;

6、世界房建施工领域承载能力最高、面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顶升钢平台--4800吨,1849平米,12个顶升支点;

7、全球地下室最深、层数最多的超高层建筑;

8、全球底座面积最大(6084㎡)的超高层建筑。


15项国内纪录

1、国内第一个业主主导,采用EPC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大型开发工程;

2、国内第一个采用双总包施工管理的超高层建筑;

3、国内超高层项目地下室层数最多:8层(7 层和一个夹层);

4、国内室内空气品质最优的超高层建筑;

5、国内高强度钢材(Q390)用量最大、比例最高的建筑;

6、国内民用建筑基坑深度最深:-40米;

7、国内底板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方量最大:5.6万立方米;

8、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的最高建筑物;

9、国内巨柱翼墙厚度之最,墙体厚度最大为2400mm;

10、国内房建领域直径1200mm旋挖钻孔桩之最:有效桩长达54.6米;

11、国内底板首次使用直径40mm,HRB500级钢筋,超过1.7万吨;

12、国内最大内灌外包C70自密实混凝土多腔体巨型柱,单个巨柱截面面积约90㎡;

13、国内第一个采用“临时/永久”结合消防水系统,实现临时消防与永久消防的无缝连接;

14、国内第一个利用PW协同平台,实现从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各专业分包的全面协同的项目;

15、国内第一个利用BIM模型、三维扫描等技术辅助项目管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阶段全生命周期的项目。


1583223051253672.jpg


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工程场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核心区Z15地块,建筑面积约43.7万m2(地上约35万m2,地下约8.7万m2)。主要建筑功能为办公、观光和商业。该塔楼地上108层,地下7层(局部设夹层),建筑高度528m,外轮廓尺寸从底部的78m×78m向上渐收紧至54m×54m,再向上渐放大至顶部的59m×59m,似古代酒器“樽”而得名,形似花瓶的中国尊在2018年建成后将成为北京最高的建筑,并将成为最著名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之一。


这座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与典型的直线或尖锥形式的超高层建筑不同,呈现出中部内凹的轮廓,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主体使用空间。塔楼硕大的顶部为结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更大的基座使得结构能够平衡,也使核心筒到建筑外围的距离更大。


本工程主要结构体系由外框筒和核心筒组成,其中外框筒由巨型柱、巨型斜撑、转换桁架以及次框架组成。巨型柱位于塔楼角部,贯通至结构顶部,并在各区段分别与转换桁架、巨型斜撑连接。巨型柱底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中部及上部为矩形,采用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在设备层及避难层共设置8道转换桁架,其杆件截面采用焊接箱形截面。巨型斜撑沿各区外皮设置,也为焊接箱形截面。次框架包括重力柱和外环梁,均为焊接H形截面,其仅承担本区重力荷载,不参与整体抗侧。

A012 (2).jpg


2 、巨型外框筒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

2.1 巨型外框筒几何控制面的生成

外轮廓的水平截面形状为倒圆角的正方形,并沿着高度平滑收放,其外完成面几何控制尺寸。巨型外框筒的外控制面采用分段折面的形式,既可以较好控制巨型外框筒与建筑外完成面的距离,又可降低结构自身的加工难度。

2.2  巨型柱外轮廓的生成

巨型柱从基础顶面(-31.3m)至106层(503.2m)的截面形式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变化,其具有三种截面形式:1)7层以下(-31.3~43.15m)为4根八边形截面,截面面积约为63.9m2;2)7~19层(43.15~98.65m)为8根六边形截面,截面面积约为19.5~21.3m2;3)19~106层(98.65~503.2m)为8根矩形截面,截面面积约为19.2~2.56m2。巨型柱共设置12个控制转折标高。


为使结构受力最优,要求12个控制转折标高位置对应的巨型柱截面形心都位于竖直面γ内,此面与水平或竖直夹角为27°。

综合巨型柱12个控制转折标高位置截面形心共于竖直面γ内、角点(P,P′点)连续、每层巨型柱角点与外完成面的距离不小于500mm(底部为1200mm)等3个条件,最终确定巨型柱的几何定位。

A006.jpg

2.3  转换桁架、巨型斜撑及次框架的生成

在确定外框筒外控制面及巨型柱外轮廓后,可以确定转换桁架、巨型斜撑及次框架等定位。此处控制的目的是各构件之间的连接要做到平齐对接,避免出现错边,并且方便加工和安装。整个塔楼由8道转换桁架分成了9个区段,每个区段生成的规则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巨型柱倾斜的程度。


转换桁架、巨型斜撑及次框架的外皮均与外框筒外控制面平齐。转换桁架弦杆、巨型斜撑等构件与巨型柱连接位置均需要设置水平加劲肋,且结合与巨型柱转折标高位置的关系,转换桁架弦杆的截面形式控制为平行四边形截面。


例如截面尺寸为800×700,表示截面垂直高度为800mm,沿水平向宽度为700mm,此截面定义规则可认为由相距800mm的一对水平面和平行于巨型柱外控制面、水平距离(非垂直距离,下同)为700mm的一对斜面,所围区域作为弦杆轮廓尺寸。

转换桁架腹杆的截面定义规则也参照弦杆的截面定义规则,例如截面为900×700的斜腹杆,由相距900mm平行于腹杆轴线,且都垂直于竖直面的一对斜面和平行于巨型柱外完成面、水平距离为700mm的另一对斜面,所围区域作为斜腹杆轮廓尺寸。角部桁架弦杆与腹杆的生成规则与转换桁架的生成规则也基本一致。

A004.jpg


巨型斜撑的生成规则与转换桁架腹杆的生成规则类似。略有不同的是转换桁架的斜腹杆、弦杆与巨型斜撑轴线交点标高与外框筒转折标高不在同一标高(相差半个弦杆高)。为避开上述问题,巨型斜撑截面生成方案按如下方案进行:例如1 600×900截面,取平行于巨型斜撑轴线、相距1 600mm且垂直于竖直面的一对斜面,和平行于下轮廓面、水平距离为900mm的一对斜面,所围区域作为巨型斜撑轮廓尺寸。


次框架的空间定位主要以分析重力柱为主。重力柱的定位与幕墙玻璃分格对应,幕墙分格规则则是以外完成面为基础,按照加强层建筑完成面标高水平剖切出其对应的幕墙轮廓线,等分为128份,进而得到各层的幕墙分格点。


然后在外完成面每6个分格点取一格点再投影到转换桁架上弦、下弦中心线上。连接相邻两道转换桁架上、下弦的交点即为重力柱中心线定位,连接每道转换桁架上、下弦的交点即为转换桁架竖腹杆中心线定位。在确定重力柱轴线定位之后,以平行于轴向且垂直于竖直面的一对斜面与平行于外框筒外完成面的一对斜面所围区域作为重力柱外轮廓,重力柱采用焊接H形截面,以便施工。

1682766894105552.jpg


整个外框筒结构构件的截面生成规则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形象说明:剪切刚度很小而弯曲刚度很大的结构,在一对水平力作用下,发生剪切变形之后的形状,作为外框筒结构的构件截面的主要形式,而确定截面倾斜的程度主要依据各段外框筒外完成面的倾斜程度。


3、桩筏基础设计

本工程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桩筏体系可理解为是地基土-桩-筏板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本工程桩基础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耐久性100年;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甲级,安全等级为一级;主要抗震性能目标为桩身强度满足中震弹性和大震不屈服要求。工程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位于核心筒和巨型柱下P1型(桩径1 200mm、桩长44.6m);塔楼下其他区域P2型(桩径1 000mm、桩长40.1m);塔楼与纯地下室间过渡桩P3型(桩径1 000mm、桩长26.1m,为边缘过渡桩),桩位布置。


工程桩P1和P2以第层卵石、圆砾为桩端持力层,要求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小于2.5m。纯地下室部分采用天然地基。所有工程桩均采用桩侧桩端组合后注浆工艺。


桩筏基础设计总体思路:考虑桩筏协同作用,按变形控制条件合理选择桩端持力层,优化设计桩长、桩径和桩间距。桩基础结构设计计算应考虑上部结构、筏板基础和地基(桩与土)共同作用分析。经过反复比选,最终将超高层主塔楼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后浇带予以取消,实现了桩筏基础设计的创新。


数值分析得出的基底反力在主楼区域约为150kPa;上部结构传递到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值约1200kPa;桩间土承担的荷载约为总荷载的12.5%。


全部工程基桩施工完成以后,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进行了工程桩承载力检验。检测结果表明桩基施工质量良好,100%为Ⅰ类桩,为实现设计构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完成全部筏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1682767031935553.jpg




施工技术

按照最高抗震等级和安全标准设计的大楼,究竟是怎么施工的呢?


基坑深40m,刷新中国民用建筑基坑深度最深纪录;地下8层(7层和1个夹层),为中国民用建筑地下室层数最多;国内底板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方量最大,达5.6万立方米;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的最高建筑物;也是世界首个在8度抗震区建造的超500m摩天大楼;项目所采用的智能顶升钢平台是世界房建施工领域面积最大、承载力最高、大型塔机一体化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集成平台。


1、底板施工技术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呈“凸”字形,中间区域厚6.5m,东西两侧厚2.5m,过渡区域厚4.5m。基坑东西约140米,南北约80米,占地面积11478平米,基础采用基础桩筏板加锚杆结构。底板施工前,通过BIM 技术,整体优化钢筋排布,并提前对桩头处、塔吊基础、集水坑等处节点进行优化,降低施工难度并减少钢筋浪费。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合理掺和I级粉煤灰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其具有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工程质量、延长水泥水化热释放时间等优势,利于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同时减少水泥用量,利用工业废料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底板混凝土浇筑采用跳仓法。浇筑前,联合多家搅拌站对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进行详细规划,与政府及交通部门协商,合理规划场外交通。利用周边管廊布置泵管及场内交通线路,创新使用溜槽加串管组合的施工方法,连续浇筑93 小时一次性完成56000立方米 底板超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整个浇筑过程无缝衔接,圆满完成,未对CBD 区域交通造成明显影响。


2、智能顶升钢平台的应用

为提高施工效率,满足工期要求,中国尊项目独创性地采用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世界房建施工领域面积最大、承载力最高的第三代集成型智能模架体系。该平台具有高承载力、高适应性、智能综合监控三大特点,平台共有12 个支点,总体顶推力可达4800t。工人在安全可靠且相对封闭的操作层内施工,可同时进行4 层核心筒立面流水作业。另外,本项目还创新性将2 台大型动臂塔吊同平台一体化结合,使其随同钢平台顶升而同步爬升,有效化解了钢平台顶升与塔吊爬升的空间制约关系,该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相比常规塔机安装方式,可减少塔机自爬升28 次,节省塔机爬升影响的工期约56 天,减少塔机预埋件400t。2015 年6 月15 日,经过专家组现场考察、课题组汇报答辩,专家组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认为中国尊项目钢平台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A010 (1).jpg


3、信息化综合应用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合BIM 模型,对设计院施工图纸进行审核优化。施工期间开展各专业深化设计工作,利用深化设计BIM 成果进行施工4D模拟、工程量提取、料单生成并预制加工。结合RFID 技术对构件的下料、运输、安装进行全过程追踪管理。BIM 深化设计成果生成轻量化模型,可通过移动设备在现场实时查看。另外是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的使用。本工程全程使用Bentley Project Wise 作为数据协同管理平台(简称PW 平台),用于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协同工作,各参与方将相关的施工资料通过PW 平台进行传输与共享,确保项目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


4、垂直运输体系构建

垂直交通主要布置在建筑物中心区并与结构内筒相结合,采用穿梭电梯和区间电梯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通过首层大堂及空中大堂把人流高效快捷地输送到指定楼层。同时还配套设置后勤电梯VIP 专用电梯、车库电梯等进行交通分流。在首层大堂、会议中心、空中大堂及观光交通转换区,根据人行路线需要设置相应的自动扶梯,快速高效地完成人流转换。38b2744de00850352c7716e6f285ab8.jpg


本工程垂直运输选用4 台大型动臂塔吊,12 部施工电梯(其中2 台可上顶升钢平台)。同时提前使用14 部正式电梯,主要配合施工电梯用于机电、装修材料及人员运输。其中,在世界范围内超高层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首次应用了4 部跃层电梯(jumplift),其在结构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临时电梯及消防应急电梯,主要用于劳动力的垂直转运,结构封顶且电梯机房完工后可立即转换为正式电梯。跃层电梯的使用一方面有效提升了施工阶段人员的垂直运力,另一方面也极大地缩减了常规正式电梯所应投入的安装工期。


5、正式消防系统临时使用


本工程临时消防系统18 层以上部分的管道和水箱均采用正式消防系统,最大程度减少了临时消防系统管道和水箱的拆除及相关工作内容,确保消防给水的扬程,节约材料,缩短工期。


根据建筑造型及功能布局,对使用空间进行合理的防火分区及针对性的防火处理。配套安装主动探测、灭火、报警等设备,设立消防控制室,对楼宇的消防设备和人员疏散进行控制,并与核心区的消防控制系统预留连通条件,以构建消防安全综合监管体系,强化火灾状态下的自救能力。business-center2 (1).jpg


机电总承包项目部以施工图为蓝本,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制定出了全国首创的“临时/永久结合”消防系统实施方案,具体特点和技术有:高压消防系统;“临时/永久结合”消防系统实施范围;“临时/永久结合”消防系统的转换;临时消防泵与正式消防泵的转换;消防水箱;消防系统BIM技术。


6、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在绿色施工方面,项目做了积极探索。

一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在钢平台下部东侧设置集水箱,利用地下室四周设置的降水井,重复利用地下室的水,分别用于混凝土养护、消防用水、路面冲洗、厕所冲洗等。

二是在土方开挖阶段, 设置洗车池,并安装了循环水洗车设备,水经沉淀、过滤循环再利用,现场设备、机具也使用此循环用水装置,既保持了城市道路的清洁也提高了水的使用率。地上工程施工阶段,东西侧设置洗车槽,污水排至三级沉淀池,重复使用。

三是地上结构施工阶段,每隔3 层设置临时厕所,利用排污管道排至正式工程的化粪池,保证良好的施工环境。

四是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本工程屋顶将敷设太阳能光电设施,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此外,在场地平面组织管理方面,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项目采取了具体措施。本工程场区极为狭小,建筑物外边线紧邻场地红线,且受紧邻地块的施工影响,施工平面组织与管理难度极大。在土方及桩基施工阶段,通过协调西侧管廊施工单位预留通道口,合理高效地安排土方开挖及外运。在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协调CBD 管委会及北管廊承建单位,在基坑北侧搭建长130m、宽20m、高27m 的临时钢平台,作为物资运输通道,钢构件、钢筋堆场和大型机械作业平台。在地上结构施工阶段,在东西两侧纯地下室区域顶板搭设钢平台作为构件卸料场地及其它材料周转场地。同时对地下3 层以上各层进行综合利用,作为安全通道、临时办公、工人就餐、库房等场地。3.jpg


设计理念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完成,塔楼地上108层,地下7层(局部设夹层),建筑高度528米,外轮廓尺寸从底部的78米×78米向上渐收紧至54米×54米,再向上渐放大至顶部的59米×59米,似古代酒器“樽”而得名。尊,古之礼器。意为敬奉,起时双手捧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所以设计者以中国尊为北京第一高度建筑的寓意:建筑高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与尊的表现不谋而合。而且以尊为建筑形态,也有别于北京超高层建筑常见的直线形态。